一、業務簡介
道路工程是指以道路為對象而進行的規劃、設計、施工、養護與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及其所從事的工程實體。道路工程具有明顯的技術、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特性。道路工程涉及拆遷、土方、路基處理、涵洞、橋梁、隧道、地下通道、車行道、人行道、雨水污水通信光纜管涵、截水槽、綠化、亮化、交通設施等。
二、業務范圍
1.道路網規劃和路線勘測設計
道路網規劃應考慮各種交通運輸綜合功能的協調發展,路網布局的完善。路線勘測設計則應根據國家制定的分級管理和技術指標, 選定技術經濟最優化的路線,對平、縱、橫三個面進行綜合設計,力爭平面短捷舒順、縱坡平緩均勻、橫斷面穩定經濟,以求保證設計車速、縮短行車時間、提高汽車周轉率。對路基、路面、橋梁、隧道、排水等構造物進行精心設計,在保證質量的條件下降低施工、養護、運營和交通管理等費用。
2.路基工程
路基既是路線的主體,又是路面的基礎并與路面共同承受車輛荷載。路基按其斷面的填挖情況分為路堤式、路塹式、半填半挖式三類。路肩是路面兩側路基邊緣以內地帶,用以支護路面、供臨時停靠車輛或行人步行之用。
3.路面工程
為適應行車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響,在路基上行車道范圍內,用各種筑路材料修筑多層次的堅固、穩定、平整和一定粗糙度的路面。其構造一般由面層、基層(承重層)、墊層組成,表面應做成路拱以利排水。路面按其使用特性分為四級:①高級路面;②次高級路面;③中級路面;④低級路面。按其在荷載作用下的力學特性,路面可分為剛性路面(水泥混凝土路面)和柔性路面(瀝青路面、碎石路面、級配路面)。
4.道路排水工程
水的作用是造成路基、路面和沿線構筑物的病害和沖毀的主因。根據來源不同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。地表水若沿道路表面流向或滲入路基土內時,可能將沖毀路基的路肩和邊坡以及路面;地下水能使路基濕軟,降低土基強度和路面承載力,嚴重時可引起翻漿或邊坡滑坍,導致交通中斷。
排水工程要與水利灌溉相配合,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兼顧,路基路面排水與橋涵工程相結合。總的要求是:查明情況,全面考慮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防重于治,經濟適用,多種措施,綜合治理,構成一個統一的排水系統。
5.橋涵工程
道路跨越河流溝谷時,需建涵洞、橋梁或渡口等構筑物;與鐵路或其它道路交叉,也常建橋跨越。過水構筑物有漫水橋、過水路面、滲水路堤等。當交通量不大而又受到經費等條件限制時,可暫緩建橋,先修渡口工程;待交通量增長條件具備時,再改渡建橋。
橋涵要根據當地的地形、地質、水文等條件,行車及外力等荷載,建橋涵的要求等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合理選用橋涵形式,做到堅固、適用、安全、經濟、美觀。
6.隧道工程
在地面以下開挖供汽車通行的構筑物稱道路隧道。按所經地區情況分為:
①避免地面干擾建在城市地下的城市隧道;
②有利于航運和國防在河流或海峽底下的水底隧道;
③降低越嶺高程,或避繞山嘴,取消急彎陡坡,改善線形以縮短行程節約行車時間和油耗的;或避讓表面不穩定山坡和水文地質不良地段,改由穩定巖石較深部位通過的山嶺隧道。
修建隧道要根據工程造價、施工條件及竣工后運營和養護條件,與其他路線方案進行詳細的技術經濟比較,決定取舍。
7.附屬設施工程
附屬設施工程包括:安全防護設施、改善環境設施、養護管理設施和路旁服務設施等。
①安全防護設施。如保證夜間車輛和行人交通安全的照明設施,指導行車的交通標志號志、路面標線,防護用的護欄、護墻、護柱,沙漠地區的防沙柵欄,多雪地區的防雪走廊。
②改善環境設施。重點是綠化,可穩定路基、防治污染、美化路容,其他如減小噪聲干擾的隔音墻等。
③養護管理設施。如養路道班房、巡邏管理站等。
④路旁服務設施。如休息區、停車場、電話亭及旅游服務設施等。